和谁?为何?如何? ——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的预期及现状桑 兵【摘 要】世界各国并没有统一的世界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应该尽可能淡化原本图个方便的学 科意识,着重于提升学术和增进理解。中外历史的不同时段和不同方面,有各自独立、平行发展以及相互关联的不同形态,当然具有整体性,理应相互沟通联系。而欧洲中心笼罩下文明与文化的排序,使得学术领域实际上缺乏平等对话的机制,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反而被割裂。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的命题,和中国与世界相似,看起来很“世界”,其实很“中国”。在明确对象和目的的前提下,应借由事实联系的历史研究,逐渐扩展到关于整 个人类历史全过程和各层面的认识,从而达到中国的历史学与各国历史学全面交流与平等对话的境界,使得世界历史和相关史学真正连成一体。【关 键 词】中国史;世界史;对话【作者简介】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23.5.45~55
我们就是历史:准实质的历史哲学纲要(匈)佐尔坦·博迪查·西蒙/著 顾晓伟/译【摘 要】在一个切身需要证成人文学科价值的时代,重新审视和重建历史学科的公共相关性的需求并不令人惊讶。然而,这种需求是当前的学术提议所无法满足的。人们迫切希望的历史书写的复兴,反而在于调和我们自己与“历史”这个词的双重含义,探索历史作为事件进程和历史作为历史书写之间的必要关联。尽管过去几十年里的普遍趋势是禁止对历史进行前一种意义上的哲学思考(至少在历史学系和哲学系是这样), 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而没有屈服于一种实质性的思考。我们已经有了思辨的萌芽,尽管只是准实质的历史哲学,但它认真对待了战后对实质性进路的批评。首先,这种准实质的历史哲学证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感。其次,历史作为历史书写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历史书写与其说是对公共议程的贡献,不如说是公共生活处于危急关头的竞技场。【关 键 词】身份;知识;在场;准实质的历史哲学;断裂单数;历史的公共相关性【作者简介】佐尔坦·博迪查·西蒙,德国比勒费尔德历史与社会学研究院研究员。【译者简介】顾晓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23.5.15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战后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项目号:22&ZD250)的阶段性成果,并受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现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谱系”(项目号:22wkqb03)资助。
《清通考·四裔考》中意大利部分的史源与书写 ——从马西尼教授的研究谈起刘骏勃【摘 要】意大利著名汉学家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对乾隆朝《清文献通考·四裔考》中有关意大利的部分进行了翻译和细致的研究。其贡献包括追溯文本史源,指出编辑的一些失误,对相关名物的解释,对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的提示,对作者编写方式和意图的分析,揭示了文本在中意交流背景下的价值定位。借助马西尼教授的研究可以深入推进对《四裔考》意大利部分的了解,《四裔考》对《职方外纪》等相关内容的裁剪移置,反映了编者对传教士所言五大洲之说的反对,显示出清廷天下观念对当时历史书写的影响。【关键词】中意交流;《清通考·四裔考》;《职方外纪》;马西尼【作者简介】刘骏勃,男,陕西西安人,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研究(北京 100875)。【原文出处】《唐都学刊》(西安),2023.5.98~10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 批面上资助项目:“清修‘六通’的编撰与历史书写研究” (2022M720472)阶段性成果。
从《边疆》《史学》周刊看昆明《益世报》副刊的学术研究颜克成 唐淑权【摘 要】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上所办的《边疆》与《史学》周刊,是抗战背景下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发展 的产物。《边疆》周刊是《禹贡》半月刊停刊后创办的专门研讨边疆民族问题的刊物,继承了《禹贡》半月刊的办刊思路,《边疆》《史学》周刊是顾颉刚“学术救国”的重要体现,两刊之间亦存在紧密联系。学者们运用史学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研究成果质量显著提升。其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 滇缅铁路线走向的讨论,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及与汉族关系的讨论,僰夷民族种属问题的讨论、土司政治的讨论等,都是在抗战局势下学者“学术救国”理想的真实写照。【关 键 词】《边疆》;《史学》;边疆民族【作者简介】颜克成、唐淑权,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系(昆明 650500)。【原文出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京),2023.上卷.162~18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19ZDA23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史编纂与民族国家建构研究”(18XZS002)、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YN⁃ WR-QNBJ-2019-298)阶段性成果。
胡厚宣与中国上古史的重建之路 ——以《甲骨学商史论丛》为中心的考察朱 斌【摘 要】胡厚宣因早期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的特殊际遇,深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治学取向由 “疑古”转向“考古”,又因加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参与殷墟发掘,与甲骨学结缘,遂服膺并积极实践 新汉学的考据之法。抗战时期,胡厚宣被顾颉刚延揽至齐鲁大学国学所担任研究员长达七年,在国学所的慷慨赞助下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此书是其学术生涯的代表性巨著,亦可视为民国学术史上新汉学考据 范式的扛鼎之作。在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胡厚宣以新汉学的学术立场,利用新出的考古材料,结合甲骨金文考证,回应社会史论战及古史辨运动的诸多学术争议问题,其治学风格体现了各种学术路径的角竞和融会,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关 键 词】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甲骨学;商史;古史重建【作者简介】朱斌,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 徐州 221116)。【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3.6.51~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齐鲁大学国学所研究(1930-1952)”(20FZSB018)的阶 段性成果。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与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克罗齐对柯林武德的影响姚汉昌【摘 要】“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分别是克罗齐与柯林武德的名言。这两句名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明柯林武德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着克罗齐的某些信念,包括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历史知识认识论以及史学的现实价值等等。事实上,克罗齐确实在历史哲学方面对柯林武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从更深层面来看,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与柯林武德的“一切历 史都是思想史”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不同,这种不同表明柯林武德对克罗齐历史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拟 从柯林武德与克罗齐如何在学术上发生交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分享着哪些 共同信念以及存在哪些不同等方面着手,对克罗齐与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异同作一番辨析。【关 键 词】克罗齐;柯林武德;历史观念异同【作者简介】姚汉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讲师、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 队成员(上海 200233)。【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23.10.135~145
《隋书·经籍志》对四库体系的贡献陈晓华【摘 要】《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经史子集名称顺序排列的正史艺文志,正式确立了四库体系。《隋书·经籍志》对四库体系的贡献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史子集顺序的确立开四库体系先河,二是集以往目录学之大成而为四库体系的表率,三是开四库体系以三统一化为绳尺的机杼。【关 键 词】《隋书·经籍志》;四库体系;贡献【作者简介】陈晓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四库学、历史文献学、明清史。【原文出处】《中国典籍与文化》(京),2023.3.72~78